老北京的古老民俗不計其數(shù),其中的民間活動別有一番風味,說說吹糖人兒、賣蟈蟈、賣雪花酪…現(xiàn)如今還流傳大街小巷,可大部分已經(jīng)被遺忘,甚至聞所未聞。現(xiàn)在我們就一起看看民俗圖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當年的行行業(yè)業(yè)。
跑旱船
跑旱船,也稱蕩湖船、劃水船,是我國許多地區(qū)都盛行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。演出大同小異。女子雙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形道具,艄公持櫓在旁做劃船狀,邊形邊舞。
織席
將蘆葦用線繩結(jié)成席,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,上面再用泥覆蓋。
賣檳榔
叫賣檳榔糕的,檳榔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。檳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的檳榔,然后制作成小塊出售。售賣者背著盛有檳榔糕的木制匣子,并帶著一個布口袋。買時可收現(xiàn)錢,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發(fā)換取,其布袋即裝頭發(fā)用的。售者的吆喝為“亂頭發(fā)換檳榔糕!”
吹糖人兒
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,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。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,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,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,放在手上揉成長條,然后放在木模子里,一吹,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,打開木模一看,竟變成了一只活靈活現(xiàn)的小老鼠。“猴拉稀”就稍稍復(fù)雜些了,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個小猴,立在一根小葦子桿上,底下是一個小糖碗,碗中放著一點稀糖糊糊,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著吃。
賣琉璃喇叭
琉璃喇叭是廟會或春節(jié)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。琉璃即玻璃。喇叭有兩種:一種是小孩玩的,約一尺多長;另一種是CR玩的,長約三尺。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制,狀似葫蘆的玩具,名曰“響葫蘆”,北京又管它叫“倒掖氣”、“撲撲噔兒”。所謂“倒掖氣”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;“撲撲噔兒”則是象聲,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,發(fā)出“撲噔、撲噔”的響聲。
拾糞
也就是掏廁所的,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,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。